黄氏家庙 | 廣東大埔

再论邵武黄氏膺公派与峭山派的关系

位置: 首页 > 黄氏研究[ 发布时间: 2015.4.29  作者: 黄永贵(重庆)  阅读: 5423 ]

    今年3月,我在《黄氏研究》网页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两个观点:虎丘派、青山派与峭山派黄氏存在比较近的亲缘关系,黄敦、黄膺应该是先于王审知入闽的。也许是我自己没有把问题阐述得很清楚,至今还没有收到虎丘派、青山派宗亲的反映。

     青山派诸家谱牒都说黄膺是随王审知入闽的,时间自然是光启元年(885年)。刘佑平先生是赞同青山派的说法的,所以他最近写的关于黄膺派的文章,也肯定敦公、膺公随王审知入闽之说。为此,我在《黄氏研究》网页发了一个帖子《敦公、膺公随王审知入闽之说不可信》。刘佑平先生看了后,在他的“黄氏研究论坛”上发了《答黄永贵先生之疑》的文章。但是,刘先生的文章还未能说服我,我反倒觉得对黄膺、黄敦先于王审知入闽问题以及他们与峭山派的关系问题,有继续申说的必要。我认为,如果能够证明黄膺、黄敦先于王审知入闽,对他们两个家族来说也是一件光荣的事。希望有关宗亲不要误解我的意思。

一、青山派、虎丘派谱所载黄膺、黄敦的生卒年均是不真实的

1、青山派族谱中的材料就说明谱中所说的膺公生卒年均是不真实的。

青山派谱载:膺公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庚午(850年)四月十九日。……卒于后唐明宗天成三年戊子(928年)九月初二日。这个时间是经不起推敲的。我们用青山派自己推出的史料就可以解决问题。

青山派黄如论2002年主编的《正本清源,光辉历史——江夏入闽始祖黄膺公宗史》(以下简称“膺公宗史”)第85页载有膺公受赠光禄大夫的制文,文中写到:“……皇帝敕曰:君明臣良,庆千载风云之会;父慈子孝,沾一家雨露之恩。尔建州隐士黄膺,乃特进光禄大夫太子少师翰林学士秘书丞黄茂材之父,乐善好施,笃行信于乡国,承先裕后,令闻著于家邦。天眷优加,皇恩渥沛,兹赠尔为光禄大夫,母杨氏赠为太夫人……天佑四年正月十二日”。该书第232页《历代仕宦录》载:黄茂材,进士,天佑四年诰封特进光禄大夫太子少师。

从这个资料看,膺公夫妇与他们的儿子黄茂材同于天佑四年(907年)受赠、受封。膺公夫妇是“赠”,就表明他们夫妇均已经去世,而茂材公是“封”,说明他健在,时间同在天佑四年(907年),显然是父以子贵,因为茂材公特进光禄大夫官居二品,所以膺公夫妇才受“赠”。那么,膺公就不可能是青山派现在所说的后唐明宗天成三年戊子( 928年)逝世。既然茂材公可以受封,就说明他丁父忧守制已经三年期满,膺公至少是三年前(即904年)逝世。按照他享寿78岁来推,他就应该是826年出生。而我认为他逝世的时间很可能还应该往前推。可见青山派谱现在所载的膺公生卒年并不真实。为什么要改为850年呢,就是为了附会随王审知入闽,因为王审知入闽是光启元年(885年),如果不改,花甲之年的敦公、膺公随王审知入闽谁会相信呢?

2、青山派、虎丘派族谱所载敦公、膺公生年的矛盾说明,为了附会“随王审知入闽”,两派均各自对敦公、膺公的生年作了修改。

两派族谱都说敦公是兄,膺公是弟,两派都不可能会弄错,相信这一点应该可以肯定。虎丘派谱载:敦公生于前唐大中甲戌(公元854年)八月初三日子时。卒于后梁乾化辛未(公元911年)九月廿八日午时,享寿五十八岁,葬于凤栖山。而青山派说膺公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庚午(公元850年)。既然敦公是兄,膺公是弟,而今天族谱所载的膺公、敦公的生年就奇怪了,弟弟反而生在哥哥的前面。这该怎么解释呢?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出现说明,为了附会“随王审知入闽”,两派都各自修改了两位祖公的生年。因为两派当时是各自修谱,所以才出现了上述矛盾。

3、从虎丘谱积善堂的修建时间的矛盾也可以看出,为了与敦公生年的变动相一致,谱者对有关的人和事也作了相应的更改。

虎丘派今天的谱史资料明载:族谱是太平兴国年间五世祖元晊初修,宋庆元三年(1197年)11世怀德再修;祠堂积善院为始祖敦公墓庐,是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三世孙彦荣率族所建。(见黄燕熙《黄氏通书》81—82页)应该说这些说法都是不真实的。

我们只要对照虎丘派初修谱序来作些研究就可以看出问题。该序是虎丘派主修元晊的好朋友,赐进士承德郎诰赠金紫光禄大夫月州张肩孟应邀而作。笔者2003年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保存的《麟峰黄氏家谱》中复印到了全文。文中写到:“……始祖敦公,自光州固始随王渡闽,初从父霸弟膺,居于清流泰宁乡梓潭村,及父卒,葬于清流白塔桥焉。厥后又改筑闽清之南乡盖平里凤栖山,其庵号曰积善堂,又曰虎邱凤栖山。”这篇序言是宋淳化三年(992年)所作,文中就提到了积善堂(应该就是虎丘派今天所说的积善院),显然敦公三世孙彦荣率族建这个积善堂应该是在宋淳化三年(992年)之前,而不是今天虎丘谱所说的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变动呢?我认为就是源于敦公生年的变动。应该比五世孙元晊主持修谱的时间提前60年,大约在930年左右。而彦荣既然有率族建祠之望,当时就一定是年高德劭之人,假定他当时60岁,那他就应该是870年出生。由此推论,敦公就不可能是854年左右出生。

二、蔡元定的《题东阳黄氏世家宗谱序》已经被后人修改加工,膺公派所谓“出于唐太宰黄迁”和“随王审知入闽”的说法均不可信。

1、蔡元定的《题东阳黄氏世家宗谱序》中出现了黄棆“赠少师”之事的记载,足以证明它已经被后人修改加工。

从青山派谱史资料看,最早明确记载膺公随王审知入闽的文献是蔡元定的《题东阳黄氏世家宗谱序》(见“膺公宗史”第100页,以下简称“蔡序”)。蔡元定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他是勉斋公之兄仁卿的好友,青山派的谱就是仁卿始修,蔡元定应邀为之作序应该是可信的。
  今天青山派谱中所载的“蔡序”中确实有“五代末,厥祖讳膺,随王审知入闽,居邵武仁泽乡”这些话。但是我不得不非常遗憾的指出,今天青山派谱中所载的“蔡序”,已经被后人修改加工过。何以这样说呢?下面我作一具体分析。

蔡元定为之作序是绍熙五年(1194)的事情。但是现在这篇序言所言的事情有的是绍熙五年(1194)以后才发生的,那就肯定不是蔡元定当时所写,而只能是后人添加的。比如文中有“廷嗣之后讳棆,官拜太常少卿,赠少师,为少师房”这些话,就肯定不是蔡元定的原话。因为黄棆卒于嘉泰二年(1202),追赠少师(从一品)是绍定三年(1230)的事情,而蔡元定的生卒年是1135—1198年,他绍熙五年(1194)作这篇序言时,怎么可能知道黄棆“赠少师”之事呢?以此来推论,膺公“随王审知入闽”这些话就很有可能是后人所加。

2、敦公、膺公派谱原本没有敦公、膺公以上的世系,所谓“世系始于唐太宰讳迁”的说法也同样不可信。

蔡元定的《题东阳黄氏世家宗谱序》中确实有这样的话:“……友黄君仁卿,世系始于唐太宰,讳迁,世居河南”。也可能是出于言之有据的考虑,近年出版的“膺公宗史”还非常明确地刊出了黄迁到膺公的世系:……迁公—秉哲—廉公—仕甫—聪公—文叔—瑶公—湛公—谘公—轮公—膺公……我不知道“膺公宗史”的编纂者依据的是那一本老谱,但我读了敦公派初修谱序后,直觉就是膺公派世系始于唐太宰黄迁之说不可信。

虎丘派始祖敦公和青山派始祖膺公是亲兄弟,敦公还是哥哥。应该说,敦公、膺公之上的历代祖公,都是他们的共同祖先。敦公派初修谱序为张肩孟宋淳化三年(992)所作。谱中是这样说的:“元晊求修谱序,为始祖敦公自光州固始随王渡闽,初从父霸弟膺,居于清流泰宁乡梓潭村……今元晊知所重焉,是谱从一世以上无可考者,不敢牵合附会以诬诸后人。自虎丘敦公以下,如勃生钧,钧生腾及振,腾,其父也。”虎丘派家谱是敦公第5世孙元晊主修,而青山派是膺公第14世孙勉斋公之兄仁卿始修,时间上虎丘派比青山派早将近200年。虎丘派初修谱是以敦公为始祖的,初修谱序还说“是谱从一世以上无可考者,不敢牵合附会以诬诸后人”,并没有提到唐太宰黄迁。而200年后青山派才开始修谱,初修谱序中却有“……友黄君仁卿,世系始于唐太宰,讳迁,世居河南”这样的话,最新的青山派谱更有黄迁到膺公的完整世系,我们又怎么能够相信这是真的?刘佑平先生是不是应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呢?

3、虽然敦公、膺公两派谱都认同随王审知入闽的说法,也未必能够证明这是真有其事。

刘先生对黄膺派似乎是钟爱有加,所以有下面这段评价的话:“邵武黄膺派的历史,有一点需要说明,就是这支家族自形成以来,就一直认黄膺为自己的开基始祖,从未动摇。而且,这支家族自宋代以来,读书传家,重视文化教育,也非常重视对本支历史的研究,多次修撰族谱。因此,他们的历史传承,是未曾中断过的。”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对黄膺随王氏入闽之说,他也深信不疑,先生在《答黄永贵先生之疑》一文中就写了下面这段话——

关于黄膺随王氏入闽,一是黄膺派后裔各分支的族谱如潭溪谱、环峰谱、三山谱、青山谱,几乎异口同声;二是虎丘黄氏黄敦的后裔,历史上基本上没有与黄膺派合过谱,却也有同样的记载,如宋庆元三年(公元1199年)黄敦11世裔孙黄行简怀德在二修族谱序中就称:“敦公挈其族南依王氏,景福二年癸丑,潮始入闽。”。虽然有可能两支黄氏互相有参考过对方的族谱,但这也说明二派都认同这一点。

还有就是地方志的记载。清咸丰《邵武县志·儒林二十七》记载:“宋黄徽,其先光州固始人,祖膺,从王潮渡江,居邵武故县。”当然,这个地方志成书较晚,有可能参与族谱。按照刘先生的意思,敦公、膺公两派谱中都有相同的记载,那就证明他们确实是随王审知入闽的。对此,我不敢苟同。在宋代的福建地区曾经有一种风气,很多家族都言随王氏自光州固始来,其实并不一定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对此类现象,宋代著名谱学家郑樵(1104—1162)早就有精彩的议论,他在《家谱后序》云:“吾祖出荣阳,过江入闽。皆有源流,孰为光州固始人哉?夫闽人称祖曰自光州固始来,实由王潮兄弟从王绪入闽,审知因其众克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故闽人至今言民族者,乘之以当审知之时重固始也,其实谬滥”,“自唐陈将军入闽,随行者五十八姓,至今率称光州固始。考《闽中记》(唐林谞撰)有林世程重修族谱,郡人皆言:‘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可以证明人皆称光州固始之妄。”(下载于《姓氏之网》“黄姓研究”页黄玉磐提供的资料)

当代学者陈支平、徐建华对福建家谱中的“攀附王审知现象”也有如下评说:“由于五代时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王审知带兵入闽,被后梁太祖朱晃封为闽王,建立闽王朝,其子孙亲戚、亲兵将士自然也就成了统治者,显赫一时,后裔们虽然分居各处,但也自认为名门世族。这样一来,其他族姓纷纷仿效,不是将本家族入闽时间改到唐末五代,就是将本家族的中原籍贯改为光州固始,即使是那些比王审知更早入闽的家族,也有很多为这种风气所感染而改籍贯。”(见徐建华《中国的家谱》93页)专家的这些论述,对于我们理解膺公、敦公的生年和入闽时间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其实,刘先生已经发现了敦公、膺公两派入闽说法不一的问题,可是他就是不愿意往事情有假方面去想,所以他是这样解释的:“一是黄膺派和黄敦派关于黄膺入闽的具体年份不同。黄膺派一般都说是光启元年(公元885年);而黄敦派则说是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晚了8年。其实,前者是王氏首次进入福建的时间,而后者则是王氏征服福建的时间。这两者看似有不同,其实只是从角度不同而已。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承认是随王氏入闽。”敦公、膺公的家谱记录的是进入福建,如果他们真是同时随王审知入闽,时间当然应该是光启元年(885年),怎么可能去记录时隔8年之后的王氏征服福建的时间呢?这不正好提醒我们应该思考这件事的真伪,怎么还要如此勉强地作出现在这样的解释呢?我认为刘先生应该多考虑一下两派谱中的那些不同或者矛盾,仔细研究一下我在前面所作的分析。如果仅仅因为他们两派都说是随王审知入闽就加以肯定,恐怕难免有失之于简单之憾。

三、光绪十五年修大成谱以前的峭山派世系考析

1、遵义谱的世系才是峭山公派的真实族源,这个世系并没有膺公,说明膺公并不是峭山公的直系先祖。

我在重庆所属的江津市永兴镇《黄氏族谱》中找到了光绪十五年邵武修大成谱以前的峭山派世系。永兴《黄氏族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续修,该谱刊载了一个附录材料,是该家族先辈1858年在贵州遵义高坪黄氏旧谱摘要记录的“香公—峭山公”世系(以下简称遵义谱):

香公—琼公—储公—琬公—萱公—竟公—威公—靖公—楷公—丕谓—九善—秉哲—廉公—仕甫—聪公—文叔—瑶公—浩公—诏公—辇公—大文—庆宣—政公—任公—锡公—峭山……我认为这个世系才是峭山派世系的原貌。为了说明问题,我认为有必要公布另外几个世系来进行比较研究。

①江西南丰1873年《西麓双井黄氏族谱》(现存国家图书馆,简称南丰谱):香公—琼公—孚义—琬公—萱公—竟公—威公—竢公—椿公—丕谓—九善—秉哲—廉公—仕甫—聪公—文叔—瑶公—浩公—诏公—辇公—大文—庆宣—政公—(孟僯—瑶华—翰公—省居—宝公—实公)—任公—锡公—峭山……

②福建梅溪黄普怡1882年续修《黄氏族谱》(该谱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梅溪谱):香公—琼公—孚义—琬公—萱公—竟公—威公—靖公—梓公—丕谊—九敬—秉哲—廉公—仕甫—(伯恭—寿山—牧民—徵佐—庆余—廿三—伏郎—延五—百二—载公—文林)—膺公—彦祖—锡公—峭山……

③邵武光绪十五年(1889)所修的大成谱的世系是:香公—瓒—孚礼—连公—威公—竢公—椿公—丕诚—伯兴—秉哲—廉公—仕甫—聪公—文叔—瑶公—浩公—诏公—辇公—时文—膺公—皓公—任公—锡公—峭山……(以下简称邵武谱)

我们可以把遵义谱、南丰谱和邵武谱进行一番比较。遵义高坪黄氏谱肯定修于1858年以前,南丰谱修于1873年,这两个谱都早于邵武光绪十五年(1889)所修的大成谱。遵义谱的世系是:香公—琼公—储公—琬公—萱公—竟公—威公—靖公—楷公—丕谓—九善—秉哲—廉公—仕甫—聪公—文叔—瑶公—浩公—诏公—辇公—大文—庆宣—政公—任公—锡公—峭山……而南丰谱呢,只是在政公与任公之间插入了“孟僯—瑶华—翰公—省居—宝公—实公”这6代人,如果去掉这6代人,两谱从香公到峭山公有26代人完全相同。

两个家族一个在贵州遵义,一个在江西南丰,相互之间又没有来往,他们的家谱中间怎么会出现完全相同的家族世系呢?我认为原因只能有一个,就是他们都是峭山公的后裔,他们的家族世系源于老谱。遵义这支人虽然辗转迁徙,离开邵武已经有千万里之遥,但他们家谱中间的世系未曾改动过,所以峭山公以上世系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从遵义谱可以看出,早期的峭山公世系中并没有膺公,这说明膺公并不是峭山公的直系先祖,峭山公以上至辇公这段世系就应该是遵义谱所记载的:辇公—大文—庆宣—政公—任公—锡公—峭山……这才是反映了峭山公的真实族源。

有人可能要问:邵武当地峭山派现在的谱牒为什么也与这个世系不一样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光绪十五年邵武重修宗谱时误将黄膺当成了惟淡公,于是将辇公至峭山公的这段世系,由“辇公—大文—庆宣—政公—任公—锡公—峭山”,改成了“辇公—时文—膺公—皓公—任公—锡公—峭山”,以致出现黄膺成为峭山公直系先祖的重大历史误会。

2、大成谱黄惟淡以上的世系不能理解为是嘉庆时峭山公后裔黄纯黄烈兄弟才加进去的。

奇怪的是,刘佑平先生在对黄膺派大加褒奖的同时,最近又写了一篇文章《从<禾坪黄氏大成宗谱>看黄峭派邵武黄氏历史的传承》,对《禾坪黄氏大成宗谱》作了这样的评价:“一般来说,新修的族谱,都会标明是第几次修谱,并在新谱序中介绍它的继承情况。但是,《禾坪黄氏大成宗谱》的新序没有介绍这个方面的情况。因此,它基本上是一次完全新修的族谱,而不是重新再修。”同时他又说“《禾坪黄氏大成宗谱》,同样参考了旧有的族谱,这从它在谱序中保留有旧序可以证明。《禾坪黄氏大成宗谱》的一个重要参考族谱,是《鹳薮黄氏族谱》,大成谱卷一中,就保留了3篇《鹳薮黄氏宗谱》的旧序,序文作者为清朝文林郎、知江南砀山县事、三十二世孙黄华衮,作序时间也就是《鹳薮黄氏宗谱》的出版时间为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继而他还写了下面这段话——

大成谱黄惟淡以上的世系是怎么来的呢?《大成谱》卷一所载黄纯、黄烈共同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撰写的《黄氏秘识稽颖》解开了这个迷。“(嘉庆)壬申(1812年)冬,吾支亲修家谱,断自惟淡公渡江入闽为初祖。余父博访抄辑旧谱,有峭山公新修家乘以受于子。余思焉何不知祖泽?博访同宗家谱,南陆公受姓始祖、歇公产新罗,刘公居阳夏,习仪公作家谱,惟淡公入闽。此家据礼先河后海,正慎终追远也。”原来,加入这段上古世系的,是嘉庆时某支峭山公后裔黄纯黄烈兄弟,而他们的族谱本来也是断自入闽始祖黄惟淡的。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该支后裔修谱开始是以惟淡公渡江入闽为初祖,因此他们谱中惟淡公以上的世系是清嘉庆时才加上去的。事情真如刘先生所说吗?老实说,我读了刘先生的以上这些话,心里实在有些郁闷。我认为刘先生对黄峭派谱史的分析很不客观,得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首先我想反问一句,是不是只要标明了是第几次修就一定是真的呢?是不是没有标明第几次修就一定是新修呢?恐怕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结论吧?凡是峭山公派的裔孙,谁不知道峭山公遣子异地安居时,就编修了族谱分发给每一个儿子。这是后周广顺元年(951年)的事情,应该比敦公虎丘派宋淳化三年(992)初修谱还早41年吧,比青山黄膺派绍熙五年(1194)初修谱更是早了243年。刘先生自己写的《中华姓氏通史·黄姓》一书不是也记载了这件事吗,怎么现在竟然以《禾坪黄氏大成宗谱》没有标明是第几次修谱,就断定“它基本上是一次完全新修的族谱,而不是重新再修。”这不是有意要将惟淡派的《禾坪黄氏大成宗谱》弄成无源之水吗?并且刘先生在那篇文章的末尾还说:“非常遗憾的是,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有这支黄氏家族(指黄惟淡派邵武黄氏,笔者注)的传承有序、基本上没有中断的族谱文献流传下来。”这种不顾基本的客观事实所下的武断的结论,分明是对惟淡派或者说峭山派的肆意贬低。

其次,刘先生断定黄峭派惟淡公以上世系是黄纯、黄烈清嘉庆时加上去的,从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黄纯、黄烈共同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撰写的《黄氏秘识稽颖》,其中确实有“吾支亲修家谱,断自惟淡公渡江入闽为初祖”这样的话,这个“吾支”,刘先生也清楚是“某支峭山公后裔”。请问,他这一支谱中没有惟淡公以上世系,就能够断定整个黄峭派原来也没有惟淡公以上世系吗?而刘先生竟然就根据这“某支峭山公后裔”谱的事实,得出了“黄惟淡以上的世系”“是黄纯、黄烈清嘉庆时加上去的”结论。试问,这样的结论合乎逻辑吗?

黄纯、黄烈说“吾支亲修家谱,断自惟淡公渡江入闽为初祖”,这和虎丘派以敦公为始祖,青山派以膺公为始祖是一样的道理。而虎丘派初修谱时明确说“一世以上无可考”,黄纯、黄烈没有这样说吧,而他们两人接下来接着说的是:

“余父博访抄辑旧谱,有峭山公新修家乘以受于子。余思焉何不知祖泽?博访同宗家谱,南陆公受姓始祖、歇公产新罗,刘公居阳夏,习仪公作家谱,惟淡公入闽。此家据礼先河后海,正慎终追远也。”
  这不是非常清楚吗,抄辑旧谱很可能就包括峭山公当时所修家乘,同宗家谱当然就是自己同一祖源的其他支派的家谱,那些家谱上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南陆公受姓始祖、歇公产新罗,刘公居阳夏,习仪公作家谱,惟淡公入闽”等史实。刘先生怎么对后面这些都视而不见,竟然就那么随意地得出那样的结论呢?说句实在话,读到这里我已经近乎愤怒了。

刘先生对青山派、虎丘派的谱显然也作过认真的研究,不然他就写不出那些肯定的文字。他们的谱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青山派谱中的“蔡序”把以后36年才发生的事情提前写进了序言中,这样明明白白的问题,刘先生就偏偏视而不见,依然以赞赏的口吻说:“这支家族自宋代以来,读书传家,重视文化教育,也非常重视对本支历史的研究,多次修撰族谱。因此,他们的历史传承,是未曾中断过的。”而黄峭派黄纯、黄烈兄弟的那段文字,意思也很清楚,可刘先生偏偏理解出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意思来,刘先生的褒贬也实在是太鲜明了!

四、膺公和峭山公两派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两派在瑶公以下才分开自成一派。

1、敦公、膺公两派与峭山派存在比较近的亲缘关系,敦公、膺公以上的世系就是从峭山派谱移植的。

虎丘派初修谱时是没有敦公以上的世系的,我在前面已经作过分析。但近年黄氏宗史研究会近年编修的《虎丘六叶黄氏宗谱总谱》刊出的世系已经有了敦公以上的世系,从敦公往上一直到香公整整20代人。具体情况是:香公—瓒公—孚礼—连公—威公—族公—椿公—丕诚—伯兴—秉哲—廉公—仕甫—聪公—文叔—瑶公—浩公—诏公—辇公—时文—敦公、膺公……(见黄燕熙《黄氏通书》第531页)

福州青山派2002年编纂的“膺公宗史”上刊载了膺公以上的完整世系:香公—琼公—践公—琬公—苴公—竟公—威公—靖公—楷公—丕公—谓公—(苌公—馨公—杓公—伟公—奎公—昱公—薰公—迁公)—秉哲—廉公—障公—聪公—景公—璧公—湛公—谘公—轮公—膺公……(见该书第2页)

敦公、膺公既然是亲兄弟,他们以上的世系肯定应该是一样的。有意思的是,现在两派推出的世系却有比较大的差别。而这个差别主要是青山派世系多了(苌公—馨公—杓公—伟公—奎公—昱公—薰公—迁公)这8代人。青山派世系还有一些小错误,一是把丕谓公错成了丕公、谓公两个人,二是障公的“障”实际应该是章。三是璧公的名字是廷璧。

去掉这8代人,两个世系就基本一致了。两个世系中间的名字有些不一样,是记名或字或号的原因。比如秉哲以下,仕甫与章公,文叔与景公,瑶公与廷璧,都是指同一个人。前面我说到虎丘派、青山派初修谱并没有敦公、膺公以上的世系,现在谱中敦公、膺公以上的世系显然是从别谱移植的。那么,它来自哪里呢?其实它就来自峭山派谱。只要我们把上面两个谱相同的部分,拿去与我前面提到的遵义谱所载的峭山派世系相比,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只是略有差别。因此我认为,虎丘派、青山派谱中的敦公、膺公以上的世系,应该是来自于峭山派谱。

2、承认虎丘派、青山派与峭山派存在比较近的亲缘关系,才好理解今天青山谱虎丘谱中的敦公、膺公以上的世系,也才能正确认识邵武大成谱中出现的膺公与惟淡公的混淆问题。

我这样说绝没有贬低虎丘派、青山派的意思。因为我认为,虎丘派、青山派与峭山派存在比较近的亲缘关系。换句话说,他们曾经是一家人。峭山派最先修谱,甚至有可能在峭山公以前就已经有老谱。正因为他们曾经是一家人,峭山公以前世系中的很多祖公都是他们共同的祖先,所以早已经迁居外地的敦公派、膺公派后人才会想到到峭山派谱中去寻找敦公、膺公以上的世系。必须指出,青山派谱中的世系比虎丘派多了8代人,这就说明青山派后人在寻找先人的过程中,曾经有过所谓“世系始于唐太宰讳迁”的说法,这8代人出现在世系中,显然是一种无奈的攀附行为。所以,今天的膺公派传人,应该理直气壮地把那8代人从世系中删除。我之所以要极力陈述这个事实,是要提醒包括虎丘派、青山派、峭山派在内的所有黄氏宗亲,要注意研究虎丘派、青山派与峭山派的关系,千万不要干“兄弟相煎何太急”的愚蠢事。

承认虎丘派、青山派与峭山派存在比较近的亲缘关系,对于邵武大成谱中出现膺公与惟淡公的混淆也比较好理解了。正因为他们曾经是一家人,峭山派族人世代相传,膺公是峭山公的长辈,到光绪十五年续谱时,修谱的人发现峭山派世系中竟然没有膺公的名字,所以出于对膺公的崇敬他们才把膺公当成惟淡公写进了族谱。显然,修谱的人并不清楚情况,没有想到膺公虽然是峭山公的长辈,但他并不是峭山公的嫡系长辈。今天,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这件事情理解为峭山派有意要攀附膺公派,说得白一点,膺公又不是什么达官显贵,有这个必要把自己的祖先惟淡公有意略去而去攀附膺公吗?更何况正如刘佑平先生所说,黄惟淡也是“福建文化上的大名人,在文人学者中广为人知晓、广受人称颂”。因此应该这样说,光绪十五年邵武重修宗谱,把膺公当成惟淡公写进族谱,是出于一种善良愿望的历史误会,而不是刘佑平先生所说的“人为地将邵武黄膺派与峭山派合为一派”。

3、膺公、峭山公两派是在瑶公以下才分开自成一派的。

青山派黄如论主编的《膺公宗史》载:膺公的父亲是轮公。《虎丘六叶黄氏宗谱总谱》主编黄拨灼是这样介绍族源的:“……发至一百十二世时文,名梅,号松窗,孺人上官氏,继宁氏,子四:庆宜、庆肇、庆举、庆嘉。时文即是虎丘派系之始祖也。”(见黄燕熙《黄氏通书》第79页)而《广东河婆黄氏统宗世谱》载:“时文公生四子:庆宜、庆肇、庆举、庆嘉,庆肇生三子皓、盛、桂”。

值得关注的是,邵武光绪十五年修的大成谱推出的世系是:辇公—时文—膺公—皓公—任公—锡公—峭山……这个世系是将膺公派和峭山派的世系进行了重新组合。而我们前面通过各地老谱的比较,已经找到了在此之前的峭山派世系是:辇公—大文—庆宣—政公—任公—锡公—峭山……这样我们就可以断定时文、皓公这两位祖公应该是膺公派的,而且我们从别谱已经知道,轮、辇、辐是三兄弟,这样我们就可以复原膺公派的这段世系是:轮公—时文—庆肇—皓公—膺公……

反过来看时下的某些族谱,有说庆举、庆嘉就是敦公、膺公,也有说膺公是庆肇的,实际上这些都是后人的误解。我认为,瑶公以下敦公、膺公派的世系应该这样表述才对:瑶公生潜、浩、濽,濽公生轮公,轮公生时文,时文生庆宜、庆肇、庆举、庆嘉,庆肇生皓、盛、桂;皓公生膺公、敦公……

而瑶公以下峭山公派的世系是:瑶公生潜、浩、濽,浩公生辇公、辐公,辇公生大文、仲文、惠文、孔文,大文生庆宣,庆宣生政公,政公生任、福,任公生珪、璋、锡、锐,锡公生峭山……

综上所述,膺公派与峭公派确实存在比较近的族亲关系,但膺公与峭山公二者之间不是直系嫡传关系。现在将两派从瑶公开始的世系对应关系图示如下:


    ┌→潜公
  ……瑶公→浩公→诏公→辇公→大文→庆宣→政公→惟淡→锡公→峭山
      └→濽公→谘公→轮公→时文→庆肇→皓公→敦公→凝公→彦荣
                        └→膺公→茂材→宾公

五、敦公、膺公应该是先于王审知入闽的。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敦公、膺公入闽问题上来了。因为我们找到了敦公、膺公与惟淡公派的世系对应关系,对于考察敦公、膺公的生年和入闽时间就等于多了一个参照系,应该要更容易一些。

1、惟淡公是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入闽的,敦公、膺公也应该是这个时候入闽的。

惟淡公就是著名的“五经先生”。他“以五经课子,世号五经先生”。从峭山派世系看,惟淡公应该是还有一个名字黄任,他生有四子珪、璋、锡、锐。第三子锡就是官任信州贵溪县令的峭山公的父亲,他字知良,另三人分别字知仲、知青、知明。

关于黄惟淡的出生和入闽时间,刘佑平先生判断黄惟淡入闽的时间是在885-893年,其根据是朱熹在黄惟淡第十一世孙黄中美的神道碑中有“公之先自潮入闽”的话,就认为黄惟淡是随同王潮王审知兄弟一起入闽的。我认为不能那样理解,朱熹原话是:“公之先自潮入闽,居建之浦城,徙绍武,始别于建,遂为郡人焉。”我认为“自潮入闽”应该理解为从潮州进入福建,如果“潮”是指王潮这个人的话,那就只能说从潮入闽或随潮入闽。而我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查到一本福建梅溪谱(黄普怡1882年修),上面明确记载:惟淡公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迁居闽邵武平洒,以五经课子,世号五经先生。因此惟淡公出生时间大约应该在公元800年左右。

惟淡公是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迁居闽邵武平洒,成为峭山公派的入闽始祖。从上面的世系对应关系图可以看出,敦公、膺公与惟淡公既是同宗族人,又是同辈人。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胆推论,敦公、膺公应该是与惟淡公同时入闽的。还有,从谱序可知,敦公、膺公是随父亲霸(应该是皓)一起入闽定居于清流泰宁乡梓潭村。后来他们的父亲去世葬于清流白塔桥。此后,敦公迁居闽清,而膺公迁居邵武。膺公为什么迁居邵武,因为他与惟淡公既是老乡,又是族人,又一道入闽,两人之间应该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这是否也可以视为膺公与惟淡公是同时入闽的一种佐证。基于上述分析,他们两个家族都应该是比王审知更早入闽的家族。

2、敦公、膺公应该是公元810年左右出生。

如果确认敦公、膺公是与惟淡公同时入闽的。那他们的生年就应该在公元810年以前。这样我们可以这个时间来计算一下膺公派的代距。按照青山派的谱史资料列出的世系,勉斋公是膺公第14世孙,而勉斋公是出生于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如果膺公是出生于810年,那二者之间相隔342年,其代距为26.3岁。应该是符合平均25—30年左右一代人的人类繁衍规律。如当代知名实业家黄如论是勉斋公的第25世裔孙,如论先生出生于1951年,他与勉斋公之间的代距就是33.3岁。因此,说膺公是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那是后人为了附会王审知入闽而有意作了改动。

顺带说明一点,福建三明的杰波(浪子)先生曾经有过敦公、膺公兄弟随忠懿王李适于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入闽之说,我认为是站不住的。黄永融、黄步銮、黄启全等宗亲已经作过较为详细的分析,我就不再赘言了。

综上所述,膺公、敦公应该是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入闽的,他们比王审知入闽早57年,这是虎丘派、青山派的光荣。因为祖先进入福建越早,就意味着对福建的开发贡献越大,有关宗亲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才是。笔者作为峭山公的裔孙,深望虎丘派、青山派的宗亲不要因为我的文章产生误解。我们本是同源共祖的族亲,尊重历史,尊重先人,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团结起来,共同谱写黄氏大家族的新的历史篇章吧!

前一篇: 邵武黄氏鹰公派与峭山派的关系
下一篇: 福建黄氏世谱源流世系编若干问题探析

Copyright © 2014 - 2024 All Right Reserved
广东大埔 黄氏家庙 光德黄氏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10954号
联系我们: 光德黄氏 | 客都小渔 | 黄优兵